当前位置:首页 > 翻译资源

准实验设计翻译-中英

发布时间:2013-11-4      阅读次数:977

准实验设计翻译-中英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社区心理学研究的另一块领域----测试干预效果的实验方法。随机对照实验,在测试心理干预功效方面,被公认为最好的实验设计(或者说是多重设计,因为多种变量)。实际上,很多人仍然认为随机对照试验是在此研究领域最令人满意的实验设计,除此之外的实验设计都是有缺陷的。但这就让社区心理学家陷入了一个窘境,他们认为在他们/她们研究的领域,这样的实验设计是难以实施的,而且,这样的实验得出的结果往往出乎预料的与他们所需的结果毫不相关。在这中情况下,坎贝尔和同事们的理念,特别是关于准实验设计的想法,刮起了一阵理解和解放的风潮,拯救了陷入这样窘境里的人们。(坎贝尔和斯坦利,1963;库克和坎贝尔,1979)
解放思想来源于对准实验设计学派的根本认识,那就是所有的实验设计都有长处和短处,目标在于在实验设计,实验问题和实验实施环境中达到最佳平衡点,最大限度地放大优势和缩短不足。根据坎贝尔和斯坦利的学说,一个优秀的设计方案是通过不断地缩小对两种实验效度的威胁而完成的,那就是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
内部效度是一个基础最小值,没有它,任何实验都会变得让人无法理解:在特定的实验实例中实验处理手法到底起不起作用呢?外部效度则提出了对于普遍性的思考…在哪种人群中采用哪种实验设定,怎样控制处理变量和方法变量,这个实验才具有普遍性呢?(库克和坎贝尔,1963,p.5,重点)
随机对照实验之所以有效力,被认可,就在于它对于减小对内部效度威胁点的巨大可能。特别是,由于对不同组别参与者的差异选择(因为被实验者,通常,当然不是总是,都是个人,是随机分配到各个实验组的),以及由于实验时间(成熟效应)的改变或者是实验中发生的不可控制的事件(历史效应)而导致的错误解释会引起偏差,它能有效减小这种偏差。实验的假定是,实验中不同组别被实验者的唯一差异就在于他们接受的相关干预程度不同:在最简单的两组别实验中,一组接受全度干预,一组则不接受任何干预。读者可自行查看库克和坎贝尔的著作(1979年),得到内部效度威胁的完整清单。
但是,随机对照实验往往不合常理,甚至不怎么可行,或者不是实验环境下的最佳方案。尽管,它对于内部效度的威胁最小,但是要是认为这种设计已经消除了所有的威胁,就太天真了。也许在践行这种实验设计的过程中最长遇到的障碍是要确保一组接受到了干预而一组没有(或者说另一组受到的是控类控量的干预),而且这些差异不会再脱离实验问题的情况下以某种形式被放大或抵消。
但就外部效度来说,随机对照实验是最合适的。对于外部效度(坎贝尔和斯坦利,1963)的威胁来源,用一个问题就基本可以总结:代表性试验中的处理手法应该和大众实验手法相似到什么程度?而前者的实验结果有能多少普遍性呢?为了能达到随机对照实验的必要控制,所以有必要筛选被实验者,采用评价技术,设计干预手法,这些手法虽然和其他获得实验结果的手法大相径庭,但是依然有效,与在实验实践中对于干预和设定的普遍手法基本相同。换句话说就是这种实验设定缺少“生态效度”,这也就是为什么对于社区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者们来说找到随机对照试验替代法是多么重要。
坎贝尔和斯坦利(1963)以及库克和坎贝尔(1979)关于随机对照试验主要模式的讨论结果如表7中图例所示。这些模式模式中最具影响力的是断电回归设计法。这里我们里详细解释一下这种手法,因为它对心理学研究有重要意义也因为对大多数人来说它还相对陌生。
断电回归设计的优点在于,和随机对照试验一样,它也包括控制组,而且实验中对于被实验者接受干预或控制的规则都非常严苛。但是不同点在于,随机对照实验这种严苛的规则是包括在实验的随机性设定中,而断点回归设计则是按照连续性分散变量表中每个被实验者的位置,也就是高于分界点或低于分界点,严格实施的。这种前干预任务型变量非常有可能实际上反映的是需求的程度(Trochim,1984).举例而言,在教育领域,也就是准实验设计的发源地,也是断点回归设计使用最多的领域,实验设定可能是根据一些变量—阅读者年龄—反映出辅导计划的需求程度。有一项关于酗酒者的实验,被实验者是来自于位于英格兰西南部埃克赛特市医院内科病房的病人(Daniels, Somers, Orford and Kirby,1991),那些组合分(包括饮酒量和酒精导致的健康问题的分)高于一定值的病人,将接受酒精减少建议治疗,实验者同时也会给他们一本自助指南。

武汉翻译公司

2103.11.4

  返回>>Top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