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译文赏析

合资汽车的潜在危机翻译-中英

发布时间:2013-11-28      阅读次数:1009

合资汽车的潜在危机翻译-中英
1980年到1984年期间,由于遭受两次石油危机的冲击以及产品线的问题,标致汽车已经存在严重的危机,5年间标致汽车的亏损已经达到15亿美元,处于破产的边缘。与此同时,法国的雷诺汽车也处于破产的边缘。1985年,标致汽车的合作伙伴克莱斯勒公司也遭遇到了困难,这使得标致汽车更加需要充足的资金。而在这时,如果能在广州组装汽车,就可以部分的缓解标致汽车的压力。正是这种情况促进了广州汽车厂与标致汽车的合作。对标致而言,广州标致仅是一个转嫁危机的地方。因之,它并不会在国产化等方面有积极的态度。而广州汽车制造厂则有着引进技术、做强做大的意愿。双方合作的出发点不同为合资公司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此外,标致汽车还需要应付即将发生的大罢工。标致汽车的CEO(Jacques Calvet)推行了巨大的裁员计划,从21.8万工人削减到5.8万人。裁减的员工中,有很多人属于标致位于非洲法属殖民地的普瓦西工厂,随后就爆发了法国汽车工业历史上著名的普瓦西战役。这样的状况决定了这家法国汽车制造商在进入中国市场时变得更加谨慎,尤其是在涉及到先进投资方面。不过,根据Calvet的思路,进入更多的海外市场将是标致汽车的重要战略,而且这可以减轻标致在法国本土面临的压力。而那时的中国汽车由于自身实力的原因并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所以当标致到来时不会遇到太多的障碍。
90年代中期,标致汽车再次陷入财务困境。Calvet一行抵达中国,就广州标致的新工厂是否追加投资进行调研时,并没有给出肯定的答案。这表明,标致汽车始终对中国市场缺乏信心,同时也表明中国市场并没有引起法国方面足够的重视。
根据1994年出台了中国汽车产业政策,到1997年如果广州标致不能达到15万辆的生产规模,它将被淘汰出市场。而标致汽车此时也没有能力挽救广州标致,1997年,标致汽车彻底退出合资公司,也成为中国乘用车合资历史上第一家失败的公司。
4.1.2  中法双方在经营理念的差异
广州标致公司两种文化的冲突首先表现在不同的目标期望上。由于双方来自不同的利益主体,法方的主要经营目标是在短期内获得高额利润,而中方的主要经营目标是通过合资带动汽车工业乃至整个地区的产业发展,推进国产化进程。在这样的背景下,法方人员的决策带有明显的短期利益倾向,工作重点放在如何向中国出口设备、配件上,而中方则以推进国产化进程为目标。
以半散件和全散件(KD件)方式进口散件组装生产,是跨国汽车企业获取利润最直接的方式。“KD”就是指“散件组装”,其又分为CKD(全散件组装)、SKD(半散件组装)以及DKD(即所谓的“白车身大总成”)。

武汉翻译公司

2013.11.28

  返回>>Top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