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翻译市场似乎总是不愠不火,近年来似乎还有萎缩的趋势。虽然国家为了讲好中国故事,鼓励开设MTI、DTI专业,每年招的学生很多,但大部分都没有进入翻译行业。过去两年多的摸索,笔者对国内翻译市场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国内翻译市场不如国外发展的那么蓬勃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这里涉及的翻译市场或者行业,主要指政府行为(如当年唐三藏的译场、现在的外宣工作)之外的翻译。这部分翻译内容,笔者认为主要包括民间需求与商业需求。
翻译市场或者行业发展得比较好的国家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欧洲等,这几个国家或地区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都是移民国家、人口流动比较自由、都是发达国家、官方语言以英文为主等。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大部分人都希望定居在发达国家,毕竟工作机会多、收入高且人口素质高,那么人口流动也就非常频繁。外来人口聚居在一起,就需要有统一的语言,一如当年的推广普通话。移民融入需要时间,前期就得由专业人士提供准确的翻译,这样就催生了大量的民间翻译需求,如考驾照、看医生、上法院、打电话、填表格、签合同等等。旺盛的民间需求,必然会促使翻译行业蓬勃、正规地发展,比如在澳大利亚,没有通过NAATI认证,就无法正大光明地提供翻译服务,在美国,中文还能细分到闽南话、吴语、粤语。这块民间需求,国内市场就小得多,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第二块,则是商业需求。对于任何跨国公司、行业巨头来说,中国市场潜力巨大,没有特殊原因,是不会放弃中国市场的。而对国内公司来说,一诞生,面对的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市场巨大、竞争激烈,但潜力无限,只要搞定国内市场,发展基本无忧。同时,很多行业还存在着国内标准比国外低、法律体系不一样、国际商务人才紧缺等等问题,很多企业自然没有太大动力去开拓国际市场,自然也就不需要翻译了。即便是外贸行业,虽说很多业务员的语言水平不敢恭维,但他们照样能够拿到订单,因为只要掌握几个术语跟关键词,就能跟对方沟通。即便接到大单,需要签订合同,由于双方地位不对等,一般只要确定好关键数据和条款,剩下的机翻下也就凑合着能过了,一来翻译费时费钱,二来,即便合同翻译出来了,能从头到尾耐心看完的人也不多,更别提与对方交流多轮要求修改了。因此,从资本的角度来看,国外的企业其产品附加值高,利润高,因此更有动力、意愿和能力花钱搞好翻译、做好本地化工作;而国内的企业产品附加值低,利润薄,很多甚至靠出口退税才能有利润,因此没有任何动力去做好翻译的工作,更愿意以最小成本搞定必要的翻译工作。虽然有企业愿意去投入,比如网易很重视游戏的本地化工作、阿里一直在招翻译工程师、吉利等车企也一直在招高水平的翻译(促进与海外设计师等团队的沟通),但毕竟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中国企业数量并不多。所以,商业方面的需求与价格,总体来说,也是不如海外市场的。
2024年1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