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公告

爱丁堡大学翻译研究系列讲座

发布时间:2025-1-19      阅读次数:55
当被问及与翻译研究的关系时,大多数古典汉学家可能会承认他们从未深入研究过翻译研究,尽管翻译是他们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为期两年的团队翻译项目(2021-2023 年)中,我和萨拉-奎恩(Sarah Queen)对《庚阳传》和《谷梁传》进行了长达约 1000 页的 “厚译”。
 
研讨会首先分析了团队翻译的反响--这是翻译研究中很少探讨的话题。研讨会认为,团队翻译可以作为一种方法,加强对译员头脑中直觉认知过程的控制,心理语言学家通常将其称为 “黑箱”。这种方法旨在减少无意识的干预,如那些植根于社会、文化、学术或性别习惯的干预,从而通过翻译团队成员之间的不断协商,减少主观个人和传记因素对翻译的决定性影响。
 
在我们的案例中,这个团队由一位美国女性犹太学者和一位德国男性新教学者组成。接下来,讲座深入探讨了 “等 ”和 “译 ”的方法,解释了在追求阿皮亚(Appiah,1993 年)所说的针对 “等 ”英语读者的 “厚译 ”过程中,如何有选择性地运用或避免 “驯化 ”和 “外化”、“澄清”、“阐释 ”和 “扩展”。
 
研讨会最后讨论了我们在翻译注释时制定的一些非常详细的翻译原则,据我所知,在这个领域还没有翻译研究理论。
 
 
主讲人简介
 
约阿希姆-根茨教授曾在柏林联邦大学攻读汉学、宗教学和哲学,1988-1990 年作为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奖学金获得者在南京大学继续深造。1995 年,他完成了题为“《春秋繁露》前十七章的《春秋》注释 ”的硕士论文,之后作为 “宗教与规范 ”研究生院的成员完成了题为 “从《庚阳传》到董仲舒的《春秋》注释 ”的博士论文,并因此获得了海德堡大学的 “鲁普雷希特-卡尔斯奖”。
 
在撰写论文期间,他在北京进行了两个月的研究(1996 年),并利用文部省奖学金在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进行了两个月的研究(1997 年),还作为客座讲师在波鸿鲁尔大学中国历史研究所任教(1998 年)。
 
论文发表后,他在海德堡中国研究所担任了三年(1999-2002 年)助理教授,并应邀在东京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担任客座教授(2000 年)。此后四年(2002-2006 年),他在哥廷根大学宗教研究系担任初级教授。2006-2008 年,他作为研究员参加了爱丁堡大学文化研究项目的亚洲联系项目,与德国和中国的大学合作。
 
2008 年 1 月,他受拜罗伊特大学邀请担任威廉-詹姆斯客座教授,讲授 “中国宗教与政治”。2009-2014 年,他担任中文讲师、中国研究负责人和亚洲研究研究官员。自2014年起,他担任中国哲学与宗教学系主任,自2015年8月起兼任亚洲研究系主任。
 
他的主要兴趣和研究领域是周代和汉初历史与哲学、文本与评论、中国宗教、中国文学创作、中国思想史、文化与宗教研究理论,尤其是关于仪式、占卜、神圣空间和身体概念的理论。
 
 
如何参加
 
本次活动对所有人开放,免费参加。亲自参加无需注册,您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向翻译研究的同事咨询在线参加的详细信息。
 
 
关于系列研讨会
 
每学期,我们都会邀请各种特邀演讲人和同事就他们的翻译工作举办研讨会。
 
我们的系列研讨会由教职员工和研究生共同举办,使我们的早期职业研究人员能够建立网络和积累经验。
 
 
2025年1月19日
  返回>>Top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