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翻译学习

人工智能时代与联合国翻译

发布时间:2025-3-19      阅读次数:36
3月14日,联合国大会和会议事务部文件司中文翻译处处长陈忠良到访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并开展题为“人工智能时代与联合国翻译”的专题讲座。
陈忠良处长系统介绍了联合国翻译工作的概况和特点,并结合2025年中国担任安理会轮值主席国期间的翻译工作,以鲜活的案例展现了国际组织翻译的复杂情境与专业要求。
 
面对AI技术带来的行业变革,陈处长指出,联合国翻译工作秉持“安全稳妥,以人为本”的原则,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时代的翻译模式。针对外界热议的“译员替代论”,他强调翻译不只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思想文化的立体传达。当前机器翻译远非完美,在处理复杂微妙的句子和国际组织决议中的刻意模糊现象、实时动态纠错以及共情能力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在人工智能时代,需要客观看待地当前技术的优劣,也需要人类译者不断进步。陈处长特别强调,在用好技术的同时,要同时预防“技术无用论”和“技术万能论”两种倾向。既要以不变应万变,打好基本功,坚持高质量标准,以实力为定力;也要以万变应万变,主动学习和调整,适应变化。
 
在问答环节中,陈忠良就国际组织人才职业生涯规划、全球胜任力培养等话题与在场师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讲座取得圆满成功。同学感想        在本次讲座中,陈老师结合实际翻译经历,从联合国笔译的工作模式、特点与核心要求等多个维度为我们展开讲解。立足人工智能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陈老师为我们详细介绍了联合国笔译中人工智能的使用现状、优点与不足,从而让我们深入了解了笔译工作人员不变的核心价值与竞争力,为有志于从事外译与国际传播的讲座观众提供了深刻的启示思考。       
作为外文学子,我也在不断思考如何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中提升自己的全球胜任力、让人工智能与国际传播更好结合在一起。本次陈老师的讲座让我领会了深耕专业认知,秉持开放思维的重要性,未来我也将在笔口译等专业课程学习中继续夯实外语素养,于实践中躬身讲好中国故事。          
 
陈老师关于联合国翻译现状的讲座,让我深刻认识到联合国笔译工作的专业性与时代性。作为拥有三十余年翻译经验的国际组织专家,他讲解了翻译团队在混合办公模式下的协作机制,展现了如何通过流程分工与数字化工具(如eLUNa平台)实现及时、高效、优质的翻译,体现出高强度合作下的专业韧性。       
讲座最触动我的是对人工智能翻译的辩证思考。尽管机器翻译提升了翻译效率,但译员的核心价值仍在于承担“最难的10%”的复杂决策。陈老师强调的“承担作为人工翻译的担当”尤其发人深省——坚持工具为我所用,坚持翻译“以人为本”的原则,也要通过持续学习构建多维竞争力(如计算语言学技能),从而在“不变的高标准”与“万变的技术革新”间找到平衡。本次讲座提醒我们,在技术洪流中,唯有夯实基本功、保持终身学习,方能在变化中锚定专业价值。
     
有幸聆听陈忠良老师有关人工智能时代翻译工作的讲座,从老师全面的介绍与答疑解惑中学习良多。作为外语专业的学生,我与身边同学也常常思考AI不能取代人工翻译的地方在哪里,先前大致觉得是措辞的微妙分寸与情感上的连接这两点。在今天的讲座中,陈老师也同样提到这些方面,并称联合国文件语言有时刻意模糊处理以取得更多国家认同并通过,这时机翻可能就会产生“轻重”偏差。       
 
在提问环节,我出于好奇,连着询问了陈老师三个问题,都得到了耐心真诚的解答。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当问及联合国口译与笔译工作岗位哪个受AI冲击更大时,陈老师并不完全同意人们普遍认为笔译岗位更受到威胁的观点。他认为相较而言,笔译容错率更低,而要求越高的工作受保护程度反倒更高,因而对顶尖笔译人员的需要实则和口译无二,但无论如何,两者都应当思考在AI时代如何“be prepared for possible futures.”。(转载侵删)
 
 
2025年3月19日
  返回>>Top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