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翻译资源

医疗器材资料翻译-中英对照

发布时间:2012-10-21      阅读次数:1643

医疗器械资料翻译-中英对照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医疗器械监督管理,保障医疗器械的安全、有效,维护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医疗器械的研制、生产、经营、使用、监督管理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医疗器械,是指用于人体、旨在达到下列预期目的的仪器、设备、器具、体外诊断试剂及校准物、材料以及其他类似或者相关的物品,包括所需要的软件:
(一)疾病的诊断、预防、监护、治疗或者缓解;
(二)损伤的诊断、监护、治疗、缓解或者补偿;
(三)生理结构或者生理过程的检验、替代、调节或者支持;
(四)生命的支持或者维持;
(五)妊娠控制;
(六)医疗器械的消毒或者灭菌;
(七)通过对来自人体的样本进行检查,为医疗或者诊断目的提供信息。
医疗器械的作用主要通过声学、光学、电学等物理的方式获得,不是通过药理学、免疫学或者代谢的方式获得,或者虽然有这些方式参与但是只起辅助作用。
第四条  国家对医疗器械实行分类管理,根据其预期目的、结构特征、使用方式、使用状态等可能对人体产生的风险,将医疗器械分为三类:风险程度较低的为第一类医疗器械;风险程度高的为第三类医疗器械,如植入人体或者用于支持、维持生命的医疗器械等;风险程度界于第一类和第三类医疗器械之间的为第二类医疗器械。
第五条  国家鼓励医疗器械的研究与创新,促进医疗器械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推动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
第六条  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和使用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生产、经营、使用医疗器械,保证医疗器械安全、有效;生产、经营、使用不符合法定要求的医疗器械,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第七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全国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与医疗器械有关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与医疗器械有关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及有关部门应当依法行使职权,承担监督管理责任。
第八条  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应当加强行业自律,引导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使用者诚实守信,依法生产、经营、使用医疗器械,推进诚信体系建设。
第九条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有权举报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使用中违反本条例的行为;有权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了解医疗器械监督管理信息,对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二章  医疗器械产品管理

第十条  国家对第一类医疗器械实行备案管理,对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实行注册管理。
第十一条  第一类医疗器械的备案人应当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交下列材料:
(一)该医疗器械的风险分析资料;
(二)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要求;
(三)医疗器械产品检验报告;
(四)医疗器械产品说明书及标签;
(五)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六)保障该医疗器械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所需的其他材料。
对材料齐全且符合形式要求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当场予以备案;对材料不全或者不符合形式要求的,应当一次性告知需要补交的材料。
第十二条  申请第二类医疗器械注册,申请人应当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交本条例第十一条第一款规定的材料,以及该医疗器械产品的临床资料。
受理申请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组织技术审评机构开展技术审评,并在技术审评结束后15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对符合规定条件的,予以批准,发给《医疗器械注册证》;对不符合规定条件的,不予批准,但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第十三条  申请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申请人应当依照本条例第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提交材料。受理申请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在20个工作日内对申请材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进行初步审查,提出意见,并将初审意见及注册申请材料报送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收到初审意见后,应当立即组织技术审评机构开展技术审评,在技术审评结束后15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对符合规定条件的,予以批准,发给《医疗器械注册证》;对不符合规定条件的,不予批准,但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第十四条  医疗器械分类规则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拟定,由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公布;具体分类目录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据医疗器械分类规则制定、调整并公布。
对通过监督管理措施可以保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医疗器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将该医疗器械调整为风险程度较低的类别。
第十五条  境内医疗器械的注册申请人、备案人,应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法人。
医疗器械注册申请人、备案人应当对其提交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第十六条  医疗器械的产品技术要求应当符合医疗器械国家标准以及其他强制性标准。国家鼓励企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要求,在该企业内部适用。
第十七条  医疗器械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基本要求应当制定为医疗器械国家标准,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管理。
医疗器械应当符合医疗器械国家标准;药典没有规定而其他强制性标准对涉及医疗器械安全性、有效性的事项有规定的,医疗器械应当符合强制性标准的相关规定。
第十八条  申请注册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应当进行临床试验。但是,医疗器械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免于进行临床试验:
(一)工作机理明确、设计定型,生产工艺成熟,临床应用多年且无严重不良事件记录,不改变常规用途的;
(二)通过非临床性能评价,能够证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
(三)通过对同类产品临床试验或者临床使用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评价,能够证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
第一类医疗器械备案,不需要进行临床试验。
第十九条  国家对承担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的机构实行资格认定制度。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条件和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拟定,由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公布。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认定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公布具有资格的临床试验机构名单。
第二十条  开展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应当在具有资格的临床试验机构名单中选择承担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的机构,并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其中,第三类医疗器械中具有较高临床风险的品种的临床试验,应当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批。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综合分析拟承担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的机构的设备、专业人员等条件,该医疗器械的风险程度以及临床试验实施方案等;对可以保证临床试验中人体安全的,应当予以批准;对不能保证临床试验中人体安全的,不予批准,但应当书面说明理由。进行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应当遵循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
需要进行临床试验审批的第三类医疗器械目录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调整并公布。
负责临床试验审批和备案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将审批和备案的情况向临床试验机构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主管部门通报。
第二十一条  医疗器械产品注册人应当保证使用期限长的大型医疗器械能够自动记录并显示使用频次、使用期限。

第三章  医疗器械生产管理

第二十二条  国家对医疗器械的生产实行许可制度。
从事医疗器械生产活动,应当按照医疗器械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与拟生产的医疗器械品种相适应的生产场地、环境条件、生产设备以及专业技术人员;
(二)有对拟生产的医疗器械品种进行质量检验的机构或者人员及检验设备;
(三)拟生产医疗器械的质量管理体系规定的其他要求。
生产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还应当具有拟生产医疗器械的注册证。
第二十三条  申请从事医疗器械生产,申请人应当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交证明其符合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条件的材料。
受理申请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自受理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依照医疗器械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开展现场检查,并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对符合规定条件的,予以批准,发给《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对不符合规定条件的,不予批准,但应当书面说明理由。生产企业凭《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办理工商登记。
第二十四条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按照申请注册时经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查通过或者备案材料载明的(以下称经注册或者备案的)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要求组织生产,保证出厂的医疗器械符合国家标准以及经注册或者备案的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要求。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加强日常生产质量管理,定期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交质量管理体系自查报告。
第二十五条  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应当包含下列内容:
(一)原材料采购、验收、投放等原料控制要求;
(二)生产工序、设备、贮存、包装等生产关键环节控制要求;
(三)原材料检验、半成品检验、成品出厂检验等检验控制要求;
(四)运输、交付控制要求;
(五)其他影响医疗器械安全性、有效性的事项。
第二十六条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生产条件发生变化,不符合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立即采取整改措施;可能影响医疗器械安全性、有效性的,应当立即停止生产活动,并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第二十七条  医疗器械应当具有通用名称,并在医疗器械注册、备案时予以明确。通用名称应当符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医疗器械命名规则。
第二十八条  医疗器械应当具有中文的名称、说明书、标签,其名称、说明书、标签的内容应当与经注册或者备案的相关内容一致。
医疗器械产品说明书或者标签中应当标明下列事项:
(一)通用名称、型号、规格;
(二)生产企业的名称、注册地址、生产地址及联系方式;
(三)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编号;
(四)经注册或者备案的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要求的编号;
(五)生产日期和使用期限或者失效日期;
(六)医疗器械产品性能、主要结构、适用范围;
(七)禁忌症、注意事项以及其他需要警示或者提示的内容;
(八)安装和使用说明或者图示;
(九)维护和保养方法,特殊储存条件、方法;
(十)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要求规定应当标明的其他内容。
实行注册管理的医疗器械还应当标明《医疗器械注册证》编号和持证单位名称、地址。
第二十九条  委托生产医疗器械,受托方应当按照该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组织生产,并将接受委托生产的情况向其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委托方应当加强对受托方生产行为的管理,保证其按照法定要求实施生产。
委托方对所生产医疗器械的产品质量承担法律责任;受托方对不按照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组织生产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具有高风险的植入性医疗器械,不得委托生产。禁止委托生产的医疗器械品种目录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调整并公布。

第四章  医疗器械进出口管理

第三十条  进口第一类医疗器械,应当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进口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应当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申请产品注册。
进口的医疗器械,应当是在出口国(地区)获准上市销售的医疗器械。
需统一词汇:医疗器械=medical device,类别=category, 体外=in vitro, 体内=in vivo, 校准物=calibrant, 第三类=Category III (其他以此类推), (药品)生产商=生产企业=(drug) manufacturer, 安全性/有效性=safety/efficacy, 消毒/灭菌=disinfection/sterilization,检验报告=inspection report, 植入性医疗器械=implantable medical device

Article 24 Medical device manufacturers shall be completed in the procedure as formalities for approval for the inspection of Food and Medicines Supervision and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when applying for registration, or the record materials indicated the specification requirements (herein after referred as registered or recorded) of medical device for production, it is required to guarantee that the all the products shall comply with the relevant national standard or the registered or recorded specification requirements of medical device.

Medical device manufacturers shall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daily process quality, and submit the self-examination report of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to the Food and Medicines Supervision and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of local province, autonomous region and municipality directly und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regularly.

Article 25 The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of the medical device includes the followings:
(1) Controlling requirements of raw materials, such as materials procurement, inspection and dispatching, etc.
(2) Controlling requirements of the key links in production process, equipments, storing and packing, etc.
(3) Inspection and controlling requirements of the raw materials examination, half products inspection and delivery inspection of the finished product, etc.
(4) Controlling requirements of transportation and delivery;
(5) Other items may influence the security and safety of the medical device.
Article 26 The major change in production condition of the Medical device manufacturers; as for the medical device does not comply with requirements of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the Medical device manufacturers shall take the rectification and improvement measure immediately; as for the changes that may influence the security and safety of the medical device, it is required to stop the production activities immediately, and submit the report to the supervision of the Food and Medicines Supervision and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of local people's government at county level.

Article 27 The medical device shall have general name, and clearly defined in registration and record. The general name shall comply with the naming scheme of medical device of national Food and Medicines Supervision and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Article 28 The medical device shall have Chinese description, manual and label. The contents of the description, manual and label shall be unanimous with the relevant content in registration and record.
The instruction or label of medical device shall define the following contents:
 (1) General name, type and specification;
 (2) Name, registered address, production address and contact information of the manufacturer;
 (3) Serial number of production license of the medical device;
 (4) Serial number of specification requirement of medical device products for registration or record;
 (5) Date of production and service life or date of expiration;
 (6) Product properties, main structure and application scope of the medical device;
 (7) Contraindications, precautions and other warning or note;
 (8) Installation and the operation instructions or graphic presentation;
 (9) Safeguard and maintain methods, special storing condition and methods;
 (10) The other content shall be indicated according the regulations of specification requirement of the medical device.
The medical device with the registration management shall also indicate the serial number of “registration certificate of medical device” name and address of certified units; 

Article 29 Commissioning to produce medical device, consignee shall arrange production according to the certain Medical Device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and submit report of the case of receipting commissioned production to the Government Food and Drug Supervision Management Department in local provinces, autonomous and municipality. Client shall reinforce management on consignee manufacture to ensure that it is executed according to statutory requirements.

The client is liable for the quality of its medical device; consignee is liable for not arrange production according to the certain Medical Device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As for implantable medical devices with a high risk, it can’t be sub-contract production. The catalogue of forbidden sub-contract production of medical device shall be designated, adjusted and published by State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Chapter IV Import and Export Management of Medical Devices

Article 30 The category I of import medical device shall record to State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The category II and category III of import medical device shall apply to the drug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 for new product registration.
The import medical device shall be the products approved on sale in exported countries (area).

译路通武汉翻译公司

2012.10.21

  返回>>Top
-x